一、自制葡萄酒生白璞怎么辦
——已經生了白色漂浮物的,其實就跟泡菜壇生白花一樣。如果僅僅生了一層白花,沒有酸敗變味,撇去白沫,再加些白糖(量要大)就沒事了。如果已經酸敗有味,那就沒辦法了。
做葡萄酒關鍵是防止生白沫,網上Q空間流傳一種家釀葡萄酒的方法,很害人!
第一是白糖和葡萄的比例不對,白糖不足,酒度就低,滲透壓也低,細菌不容易殺死,就會生白花。
第二是采用鹽水浸泡葡萄,說是去除農藥,完全是想當然!農藥怎么可能被鹽水溶解破壞??而鹽水會殺死葡萄皮表面的酒化酶,使發酵不充分,也是導致白花的因素之一。
第三是前期密封。其實葡萄發酵的前期是好氧分解,需要氧氣。密封后氧氣不足發酵不完全,也是生白花的因素之一。而且如果正好遇到高溫天氣,前期密封還有導致脹氣爆炸的可能性!前期發酵大約5-7天,待果肉果皮分離、過濾葡萄籽之后,再行密封后期發酵。這個階段是不需要氧氣,不會脹氣,密封有利于衛生清潔保持酒香。
二、制作酸奶時,對材料煮沸的目的是什么?產生酸味的原理是什么?
煮沸是殺死材料中的有害細菌,以便發酵菌種的繁殖,酸味是有益菌產生的。
三、黃曲霉素與曲霉有什么關系?酒曲與曲霉有什么關系?(洋河大)曲酒是由曲霉釀造的嗎?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
曲霉(Aspergillus)是發酵工業和食品加工業的重要菌種,已被利用的近60種。曲霉廣泛分布在谷物、空氣、土壤和各種有機物品上。生長在花生和大米上的曲霉,有的能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真菌毒素,如黃曲霉毒素B1能導致癌癥,黃曲霉毒素是真菌毒素,實際上是指一組化學組成相似的毒素,黃曲霉和寄生曲霉是產生黃曲霉毒素的主要菌種,其他曲霉、毛霉、青霉、鐮孢霉、根霉等也可產生黃曲霉毒素,黃曲霉毒素最常見于花生及花生制品,玉米、棉籽、一些堅果類食品和飼料中,主要有黃曲霉毒素B1、B2、G1及G2等10多種,其中以黃曲霉毒素B1存在量最大,也最毒;黃曲霉毒素M1為黃曲霉毒素B1的代謝物,毒性僅次于黃曲霉毒素B1,常存在于牛奶和奶制品中。
曲霉也是釀酒、制醋曲的主要菌種。用蒸熟的米飯制成的紅曲或烏衣紅曲,米曲(米曲霉)。 按酒曲中微生物的來源, 分為傳統酒曲(微生物的天然接種)和純種酒曲(如米曲霉接種的米曲,根霉菌接種的根霉曲,黑曲霉接種的酒曲)。
洋河大曲系濃香型大曲酒,產于江蘇省泗陽縣洋河酒廠。洋河大曲以當地“美人泉”的水和高粱為原料釀酒。洋河大曲酒,用特制高溫大曲配制。這種大曲按小麥7、大麥2、豌豆1的比例配料;采用經過部份改革的老五甑生產工藝,老窖發酵。原料與糟醅配比為1:4.5—5,用曲量為原料的22—24%,以稻殼為輔科,用量為原料的10—12%,入窖水份54—56%,發酵期45天。原酒分級貯存,出廠精心勾兌,因而成品酒具有醇香濃郁,入口綿甜,甘爽味凈,以及以甜為主,香甜交錯,質地細滑,酒味調和的獨特風格。近年來,采用清蒸混吊,混合發酵和低溫緩漫發酵的新工藝.使酒味更趨純正,更加醇香。
四、葡萄酒發酵過程中產生白霉怎么辦
確實是發霉了~把白色浮沫打出去,嘗嘗味道,如果還可以的話繼續釀制,適量加點白酒殺菌~
第一、酒花病:就是酒的表面形成一層灰白色膜慢慢加厚并形成皺紋。
第二、變酸病:就是葡萄酒酸化變成醋味了。防止方法就是在發酵和貯藏過程中正確使用SO2最大限度的殺滅醋酸菌,嚴格避免葡萄酒與空氣接觸。
第三、厭氧性微生物病害: 就是這種病發生后會產生CO2氣體使葡萄酒變深、平淡無味、失去光澤變渾暗。防止方法就是,在主發酵過程中防止溫度過高,發酵要徹底。后發酵完后要補充SO2徹底清除乳酸菌。并要通過下膠過濾后清除雜菌。
第四、鐵破敗病:就是亞鐵被氧化為鐵使酒變渾濁。防止方法就是在釀造過程中避免與鐵器接觸并注意隔氧。
第五、棕色破敗病:就是紅葡萄酒的顏色出現棕色或變暗。防止方法就是在選擇葡萄原料時,要盡量去除爛果、霉變果、裂果,并用SO2除菌以及下膠后對葡萄酒過濾。
葡萄酒對身體有很多好處,這已經是經過
科學
論證過的了,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親自動手DIY釀制葡萄酒,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帶,給人帶來了很多的樂趣,風靡所有愛生活的mm。對于上述自釀酒“病”,其實只要我們注意以下幾點,自釀葡萄酒就不會出現發霉問題。
望采納,謝謝!
五、自制葡萄酒十天后葡萄皮下沉
自制葡萄酒正常的十天后發酵基本結束了,在發酵過程葡萄皮一直是浮在容器的上部,只有葡萄籽粒極少量的皮渣會混合在一起下沉。完全發酵后,皮渣會形成酒帽隔絕容器里面的酒液接觸空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