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建筑方面的:常用的保溫材料有哪些?各有什么用途?
常用保溫材料有無機保溫材料和有機保溫材料兩種。無機保溫材料按構造可分纖維材料、粒狀材料和多孔材料三種。纖維材料有石棉、礦渣棉、天山巖棉及玻璃棉等;粒狀材料有膨脹蛙石和膨脹珍珠巖等;多孔材料有加氣混凝士、泡沫混凝土、微孔硅酸鈣保溫材料、泡沫玻璃等。有機保溫材料主要有軟木制品、軟木纖維板及裝飾吸音板、甘腰板、木絲板、麻屑板、毛氈、蜂窩板等,目前新發展的還有泡沫塑料
二、怎樣磨好匕首
1材料準備:
、油石兩塊(市面上幾塊錢一塊)、600目以上防水剛玉砂紙3-5張,直徑20-30CM小塑料盆一個。
2、將油石細面相互對磨至很光滑,根據刀的寬度和長度,將其中一塊油石用鋼鋸鋸出一塊小條,小條寬度應略大于刀身斜面寬度,長度大約為刀刃長度的1/4至1/5(最大長度也不超過15CM)。
3、將砂紙剪成5CM見方的小塊備用。
注意:用鋼鋸鋸油石前先將油石在水中充分浸泡約30分鐘。
二、
打磨及注意事項:
1、注意打磨順序為:刀背、刀身、斜面,最后是刀刃;
打磨刀身和斜面時將刀身水平放在桌面或凳子的塑料盆上,打磨刀刃時將刀身放一固定傾角。磨刀石水平放置來回打磨,盆中置水以便隨時取用。
3、將油石浸透并加水打磨。不可干磨,否則刀刃退火硬度降低,好刀也會磨壞;
4、應將磨刀石放在刀上打磨,忌將刀置于磨刀石上打磨;
5、用微力打磨(手指壓力小于一本新華字典的重量),萬萬不可用力過大,否則磨出的刀身不直。按照這幾點可以保證您磨出的刀身筆直成線;
6、用磨刀石將刀身打磨平整、刀刃打磨鋒利后,初步打磨完成。
7、接下來是拋光技術:將新砂紙折疊、浸水后平整的貼在刀身上稍加用力拋光刀身(也就是用手指輕壓砂紙沿刀身方向來回打磨)。舊的砂紙不可全部丟棄,最后用舊的砂紙拋光刀身效果會更好。刀刃拋光時要在光線明亮的地方,確保砂紙與刀刃平行接觸后再輕輕打磨。
8、打磨時千萬不能著急,我打磨AK47化了整整4周的時間,我總是再三看再三想然后再動手。
三、
以AK47為例看看我磨的絕世利刃:
1、AK47的刀身斜面寬度約2CM,刃長23CM,因此磨刀石小條寬度為3CM,長度5CM。
2、在打磨之前我反復考慮,最難確定的是怎樣打磨刀刃,根據AK47的特點和我購買該刀的主要目的(野外使用),最終確定刀刃傾角為30度(兩刃面夾角60度)。一般刀的刀刃小于25度角(指兩刃面夾角),無法粗暴使用,我的AK47打磨后刀刃成60度夾角,兼顧了鋒利與耐用,如下圖所示。
3、刀尖打磨技術。刀尖雖然很小,但對于刀來說卻極為重要,我將刀尖打磨成接近三棱錐的形態,達到了即尖又硬的目的。
4、最后對其它部位如護手等進行打磨修飾。
5、刀身拋光后,平整如鏡亮白如雪(另外說一點AK47的防銹能力很強,打磨完成后一直保持雪亮狀態,即使每天我都用冷水洗)
從AK47的重量、長度和形狀來看,AK47即可做匕首、也可做砍刀、還可做短劍(打磨好的話可做鎮宅寶劍),十分值得收藏。
AK47的鋼材異常堅硬——我曾用它穿刺最厚的罐頭瓶蓋、削鐵片、輕砍大理石板的邊角,都沒任何問題。不過您得注意,千萬不可用力砍石頭和水泥材質的物體(這些材質中有些物質的硬度極高,如沙子,會損傷刀刃)。
良好的打磨技術,使我的AK47驚人的鋒利——我曾用它剃過胡須,削紙如切豆腐一般。
最后告訴大家購刀原則:
我們現在購刀多是野外或格斗使用,偏愛強悍、鋒利、造型漂亮(或古樸端莊)、值得隨身攜帶的刀具。一旦得到一把好刀常常會手不離刀,時時把玩。
一般網友買刀時多注重刀的品牌和刀的硬度,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。鋼材硬度超過50時都是好鋼,如果用硬度56和硬度60的刀用力對砍,其損傷程度基本相同,鋼材專家們認為硬度56與硬度60沒有什么區別。因此再好的刀也不可以用來砍其它的鋼制物品(但可以用來對付普通的鐵制物品,如門上的插銷)。
一把好刀的理想硬度為58以。我們國家的三刃木刀(街上十幾塊錢一把)的硬度為57,應該說已經很高了,但卻不是很耐用,主要是刀刃和刀尖都十分單薄。因此一把好刀要從四方面來評判,即:鋼材、造型、淬火技術和打磨技術。
三、矛,槊,槍的區分
總體來講,矛用于簡單的刺擊;槍具備多種功能;槊則加強了威力。 1.矛 矛是刺擊類長兵器,槍和槊的前身。原始人在狩獵時用獸骨、尖石等銳器刺殺野獸,后來加上柄用來增加攻擊距離就成了矛。周代五兵,矛占其二,已經是主要作戰兵器之一,而到了三國時期,矛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。 發展成熟的矛包括金屬矛頭、木制矛身和末端的激,長度方面,據《考工記-廬人》記載,步兵用標準酋矛長2丈(約4米),戰車兵用的標準夷矛長2丈4尺(約4.8米)。根據目前出土實物考察,最長的是而秦代步兵矛,達到6.3米,最短的矛長約1.8米。 矛的攻擊方式為刺擊,刃長40—80公分,如此長的刃,能夠較深的刺入或者貫穿人體,造成致命傷害。有些矛的刃只是一個長長的尖刺,有些矛則采用兩邊開刃,如同插在木桿上的劍,可以實現切割作用。后來依靠冶煉技術的進步,出現了多棱矛刃,大大增加了刺擊的威力。 因為矛具有長度優勢和攻擊方式單一的缺陷,所以主要使用于步兵戰陣中。長矛戰陣中步兵用矛的長度一般為4—7米,位于陣型最前端的幾排長矛手穿革甲、持長矛,組成密集的矛海沖擊或防御敵人。長矛兵不配帶其他兵器,有時在矛兵前會配備盾牌兵掩護。 投矛相對較短,約1.5—2米,用于向敵陣投擲。有些投矛為了防止敵人撿起后反擲,矛頭只是簡單的插入矛身,一旦刺中身體或落地就會分離,無法二次使用。 騎兵所使用的矛長度介于投矛和步兵矛之間,通常為2—3米,過長則無法操作。 矛的優點是穿透力強,所謂“刺死砍傷”,身體正面的貫穿傷通常會立即使人喪失行動能力,而在醫療技術并不發達的冷兵器時代,這種傷害通常都是致命的。由于結構簡單,矛的制造與維護成本也較低,是最適合大批量裝備部隊的主戰兵器。 矛的缺點是功能單一,可攻不可守,步兵長矛根本無法在單兵作戰中使用,雖然有些兩側開刃的矛具備切割功能,但它的長度決定了矛的主要攻擊方式還是刺擊。 2.槍 槍由矛發展而來,原始的槍就是將木棍頭部削尖,古書記載:“削木傷盜曰槍”,又稱“肩二”、“一丈威”。漢代的槍與矛很相似,用長木或竹為桿,裝上槍頭,配以纓絡。槍流行于晉代,在唐代槍的風頭略輸于槊,到宋、明則達到顛峰。流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矛的使用不便、功能單一。槍通常比長矛短,便于兩手把持,所以也有“半把為槍”的說法。 槍包括金屬槍頭、毛制纓絡、木制槍桿、金屬槍鐓,長度從1米—1.8米不等,主要用于步戰、馬戰。也有超過5米的長槍,用于守城戰中向下刺擊登城之敵。槍頭比矛頭短很多,根據需要分為尖刺、雙刃、多棱三種。 槍融合了矛與棍的攻擊方式,使用靈活。后期的槍更加入了戈、鉤甚至刀的功能,豐富了槍的作用。如雙鉤槍,單鉤槍,錐槍,抓槍,環子槍,素木槍,拐槍、蛇槍,火焰槍,鉤鐮槍,虎牙槍,雁翎槍,十字鐮槍等。 在使用上,要求槍兵接受訓練的時間比矛兵長得多,通常為3—6個月,熟悉攔、拿、扎等攻擊動作,槍兵隨身還會配帶刀等短兵器,是步兵作戰的主要力量。武將通常會自行配備更加順手的槍,如攻擊面積很寬的虎槍、具備多種功能的龍牙槍等。 槍的纓絡是槍頭下的裝飾物,用犀牛尾、牦牛尾、馬尾等制作,多為紅色。搏刺時可迷亂對方,演練時可壯大聲勢。除了裝飾之外,還能吸收槍頭沾染的血液,防止血液流到槍桿,所以也稱“血擋”。 護礌篙啡蕻獨戈掃恭激槍的優點是攻擊方式多樣,發展到后期的槍充分吸收其它兵器的優點,幾乎成為萬能的長兵器。 缺點是相對與矛而言,槍的制造與維護成本較高。而同矛和槊相比,槍的破甲能力較差。 3.槊 槊和槍都是由矛發展而來的刺擊長兵器,目前已發現戰國晚期的出土實物。從南北朝直到唐初,大規模騎兵作戰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,而面對騎兵大量配備的金屬鎧甲,矛和槍的破壞力都比較有限,于是槊有了用武之地,風行一時。 槊由金屬槊頭和木制槊身組成,重量較大,一般長于槍而短于矛,主要用于馬戰,需要孔武有力之人才能使用。在鎧甲普及之后,槊主要用來彌補矛和槍在威力上的弱勢,可理解為馬上使用的長矛,但槊比長矛更加沉重,可以借用馬力來貫穿敵人。通常槊尖為較長的多棱形狀,比矛要厚重,能夠承受馬上高速沖擊的力量。而且在刺后附加了類似狼牙棒形狀的配重,增加威力的同時還可以用劈、砸等方式殺傷敵人。 槊的攻擊方式主要為刺,騎兵高速沖鋒時的速度配合沉重的槊頭,可以有效突破敵人鎧甲,達到一擊必殺的目的。回旋時還可以利用沉重的前端掃擊對方,堅固的結構使槊輕易不會損壞。 槊的優點是攻擊力強,缺點是比較沉重,回旋不便,所以通常騎兵會配帶锏、鞭等短兵器在近身作戰時使用,锏、鞭是外表帶有橫、豎棱的金屬棍,近戰用鈍兵器,對付厚甲十分有效,初唐名將中有很多人屬于槊、锏(鞭)雙修。在唐、宋時期,騎兵都要練習奪槊之術,可見當時馬戰還是以槊為主。